欢迎访问《图书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研究
    龚蛟腾, 洪芳林, 乔碧清
    图书馆. 2024, 0(9): 86-95.
    中国城市图书馆发展重心正经历着从资源服务到空间场景营建的变化。社会公众对作为文旅打卡地的新馆空间感知评价及其形象生成,拓展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绩效与成效集合评价体系。以上海图书馆东馆为例,混合运用词频分析法识别新馆空间实体形象和附 生形象,挖掘新馆空间形象体现维度,采用情感分析法分析用户情感倾向以及用户视角的新馆空 间建设成效,并使用扎根理论挖掘用户旅游在线评论文本,构建用户视角的城市图书馆新馆空间 形象感知模型。研究发现,城市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新馆用户认同水平仍有提 升空间,其社会形象仍待建构完善且新馆用户感知仍需不断强化,需要增进新馆建筑的整体设计、 凸显新馆场所的价值导向、激发新馆空间的体验氛围和提升新馆场景的文化内涵。
  • 专题: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研究
    闵克香
    图书馆. 2024, 0(11): 17-23.
    图书馆空间重构是目前图书馆界的热门话题,如何在新空间融入新服务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空间重构的根本在于图书馆服务业态的重塑。不同的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历史发展情况、区域地理因素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要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空间重构方案。通过两个图书馆旧馆改造案例的分析和对比,探讨空间重构与业态重塑的表里关系和互动作用,空间重构为业态重塑提供物质基础,业态重塑为空间重构指引方向。
  • 专题:基层图书馆的本土发展与世界经验
    郑炜楠
    图书馆. 2024, 0(9): 25-36.
    文章分析韩国小型图书馆建设进展与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基层图书馆建设提供参考。梳理小型图书馆的法律法规,呈现小型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分析小型图书馆的民间委托运营模式、巡回图书馆员项目、运营人员专业培训三项亮眼措施。总结韩国小型图书馆的建设经 验:保障政府财政投入,健全税收政策支持;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建立多级评价体系;丰富社会参 与方式,构建准入退出机制;制作规范操作手册,加强运营管理指导。
  • 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王锰, 古宇, 徐磊, 孙红蕾
    图书馆. 2024, 0(11): 34-43.
    文章对国内外文化数字化战略作文本分析,构建公共文化人才需求模型,从供需匹配角度提出人才培养策略。调查并选取八个国家(组织)的文化数字化战略文本,利用扎根分析法对文本内容中公共文化人才培养相关内容进行编码,形成“主体—手段—目的”的公共文化人才需求模型。基于公共文化人才需求模型,结合供需匹配理论,我国可从完善交流平台和文化数字化建设、提高人才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准、保障人才培养过程可及、匹配人才个人和社会发展需求四方面着力,促进公共文化人才培养。
  • 智慧图书馆研究
    郎书林, 李仪, 叶韵怡
    图书馆. 2024, 0(11): 44-52.
    高校图书馆及智慧服务平台应将读者原始数据与个人信息处理为数据产品,但存在破坏产品可用性与可靠性的安全风险。立足于数字生态体系中数据安全、服务增效、读者创新等需求间的强关联,图书馆应用协同治理理论,发挥图书馆智慧服务中的关键节点作用,赋能读者创新来提高其对服务的价值感知度和参与度。图书馆通过决策、管理、服务协同,强化读者在数据安全治理中的知情同意,从而促使读者利用产品与创新;借鉴平台经验提高产品供给效率,从而优化创新条件;参与对平台的监督来协助其拓展理性,从而降低安全风险并提升创新效果。
  • 专题研究
    罗雪英, 王女娜
    图书馆. 2024, 0(11): 81-88.
    文章调研和分析中美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现状,从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资源、服务方式、服务支持五个维度对中美12所公共图书馆的健康信息服务实践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增加健康信息服务合作主体、细分健康信息服务对象、强化健康信息资源建设、拓展健康信息服务方式与支撑等建议,以期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优化发展提供参考。
  • 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王国峰
    图书馆. 2024, 0(9): 65-71.
    加快构建和应用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更高质量的乡村公共文化发展和加快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新质生产力对推动乡村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需要科学把握二者的内在联系。然而,乡村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面临如下现实挑战:公共文化内容不 接地气,文化服务供需适配结构失衡;文化产品供给主体单一,文化自主供给内生动力不足;文化 嵌入难以有效扎根,文化主体参与意识日趋弱化;文化潜能乘数效应偏弱,文化创新动能难以有 效释放。因此,在新质生产力战略驱动下,我国亟需创新数智乡村文化内容,提升乡村公共文化 高质量发展服务品质;培育新质劳动文化人才,激发乡村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参与动力;创新新 质文化机制建设,增强乡村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持续动能;推动新质文化科技融合,加快新型文 化业态助力高质量效能实现。
  • 智慧图书馆研究
    梅振荣, 王海伶, 许慧, 吴克莉, 孙尚锋
    图书馆. 2024, 0(9): 96-101.
    数据是智慧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资源,数据开放共享促进了智慧图书馆数据价值的无限释放,然而也对数据安全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深入剖析欧盟《数据治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的内容,合理借鉴两部法律对数据开放共享和安全治理 的法律规定及应对策略,结合其法理思想以及智慧图书馆发展实际,从理论指引、数据开放共享 架构及数据安全治理保障体系三个维度,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智慧图书馆数据开放共享及安 全治理的平衡对策。
  • 专题研究
    徐彤阳, 雷妍
    图书馆. 2024, 0(11): 89-97.
    文章运用文献研究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文献资源、服务机构、基金会、工具软件、领域专家、数据分析平台和可视化发布呈现平台七个方面并结合实践案例对美国高校的数字人文基础设施情况进行分析,从文献资源、工具软件和专业人才、资金投入、发布呈现平台四个角度为我国完善高校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可靠性建议。
  • 工作研究
    陈莉
    图书馆. 2024, 0(11): 108-114.
    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不仅要适应技术发展,还要主动参与学科专业建设,为学生学习提供专业支持。哈佛大学古特曼图书馆是世界一流的教育学专业图书馆,其现代化改造的经验主要有:及时更新设施设备,并根据专业学习、专业建设的需要不断改造图书馆物理空间;图书馆由专业学院负责建设,在学科专家领导下有组织地开展创新性专业学习;图书馆不只是知识的中心还是学院师生社交的中心,学习者通过社交活动形成对图书馆的“场所感”,进而增强对所在学院的归属感及对学科专业的认同。中国高校可以学习借鉴哈佛大学专业学院图书馆建设的经验,将有条件的院系专业资料室建设为专业学院图书馆,使图书馆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
  • 智慧图书馆研究
    夏军营, 汪焕成
    图书馆. 2024, 0(11): 53-59.
    智慧图书馆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推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关键任务举措之一。当前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数据风险。智慧图书馆数据合规的路径构建可从数据收集与使用的用户同意与隐私保护、数据分类分级保护、数据处理的严密设计、数据安全控制和风险管理、数据保留期限的明确与及时销毁五方面展开。
  • 专题:基层图书馆的本土发展与世界经验
    罗艺杰, 陈韵瑶
    图书馆. 2024, 0(9): 57-64.
    文章梳理了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政策与法案,并根据政策发布的时间节点将新加坡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总结了新加坡基层图书馆在馆舍、馆藏以及运营模式方面的主要特征,最后提出了四条启示与建议:坚持依据标准建设,注重用户需求,促进基 层机构融合,助力城市化发展。
  • 专题:基层图书馆的本土发展与世界经验
    赵庆香, 陈苗
    图书馆. 2024, 0(9): 15-24.
    文章考察了日本基层图书馆的建设情况,旨在为我国基层图书馆建设提供参考。首先梳理日本基层图书馆建设相关的法规和政策,这些文本明确了日本基层图书馆作为“一线图书馆”的定位,规定了基层图书馆的设立标准和运营任务;其次调查日本基层图书馆 2000 年以来 的图书馆数、专职职员数和资金,考察与基层图书馆发展相关的特别举措,包括日本的指定管理 者制度、故乡税、终身学习体系、老年人服务和未成年人阅读推广;最后指出日本基层图书馆发展 对我国的启示有:建立健全法规政策,明确基层图书馆定位、任务和标准;适当探索社会化运营, 维护公共性和专业化;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满足社区和居民的需求。
  • 专题:基层图书馆的本土发展与世界经验
    刘心冉, 蔡沅欣
    图书馆. 2024, 0(9): 45-56.
    英国基层图书馆包括社区图书馆、农村图书馆、乡镇图书馆、流动图书馆等类型。梳理英国基层图书馆建设的经验特点,可为我国基层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借鉴。文章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梳理了英国基层图书馆的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发展现状,总结出其建设 中采取的路标指引、管理创新、融入社区、社区评估、业务支持、培训工具等重要举措。英国基层图 书馆事业呈现出以下经验特点:赋予基层图书馆较为充足的自治权、以社区为中心设计管理和服务 模式、组建全国性工作组响应和解决问题、为图书馆建立制定管理和监督制度。
  • 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刘强强, 徐毅成
    图书馆. 2024, 0(9): 72-79.
    在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题中之义。文章以全国15个公共阅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为基础,建构起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价值—制度—技术”基本分析框架: 在价值维度,通过公共价值的价值理性确保公共阅读服务供给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绩效生产理念; 在制度维度,通过制度理性确保相关主体有序、持续和协同供给人民需要的公共阅读服务; 在技术维度,通过技术理性推动公共阅读服务提质增效,进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在未来的实践中,应当具体到每一个维度,加大改革力度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进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和效能提升。
  • 专题: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研究
    侯雪言, 周宇辉
    图书馆. 2024, 0(11): 8-16.
    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无法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小而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需求更为迫切。但是当前许多城市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有效嵌入城市社区而导致利用率低。文章借鉴嵌入性理论,结合空间三重性的理论特征,从场景融合度、关系协同性、需求适配性与文化认同感等层面出发,建构“功能嵌入—关系嵌入—场景嵌入”的维度框架,检视空间与城市环境、社会关系、公众需求与地方文化的互动关系。并以郑州市郑品书舍为研究案例,剖析其作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经验和现实困境,尝试提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有效嵌入城市社区的实践路径。
  • 专题: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研究
    金武刚, 江丽钰, 陈诗颖
    图书馆. 2024, 0(11): 1-7.
    建在乡村的新型阅读空间,是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媒介,其发展面临着以下困境:一是面向乡村的国家文化政策指向“模糊”、地方政府保障力度偏小;二是乡村阅读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老人和儿童,导致设施利用率偏低;三是乡村人流量相对较小,商业经营潜在收益小,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参与建设、介入运营的意愿偏低;四是有的地方只注重“打卡”的外观形式,而忽视了阅读服务的核心使命。大力推进新型阅读空间在乡村发展,可从多方着力:一是将乡村新型阅读空间建设与运营纳入地方政府服务目录保障;二是将乡村新型阅读空间纳入总分馆体系并提级由总馆管理;三是加强科技应用提升服务效能;四是建立阅读推广人和读书会等志愿服务制度,推动优质阅读资源直达乡村;五是发挥新型阅读空间在乡村的平台作用,汇聚多方资源;六是关注儿童友好内容建设;七是构建多重资金投入与保障机制,让乡村新型阅读空间保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 学术论坛
    范并思
    图书馆. 2024, 0(9): 1-6.
    图书馆阅读推广类型多样,活动主体的理念与能力存在差异,导致阅读推广价值取向多样化。图书馆学应当对阅读推广基本原则有清晰的定位,并确立由阅读推广基本原则派生的服务目标。文章将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目标自下而上分为五个层级:公众满意的阅读推广、 可持续发展的阅读推广、促进阅读与学习的阅读推广、包容性服务的阅读推广和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的阅读推广,并讨论了不同层级目标的评估问题。
  • 工作研究
    程煜, 孙红军, 姚国章
    图书馆. 2024, 0(9): 102-110.
    数字人才是集成技术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协助数字人才掌握更多科学技术知识,推动其就业与创新能力提升,助其找准职业路径,是破解当前产业结构失衡的关键。图书馆作为开放知识资源与信息服务的机构,应当为数字人才提供技术知识和创新支持。为此, 文章以助力科创载体、企业、院所相关数字人才创业就业以及开拓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为切入点,探索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业态培育方略,以期为图书馆助力科创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 信息素养教育
    马祥涛, 覃惠迪
    图书馆. 2024, 0(11): 60-66.
    公共图书馆是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在国家政策支持、机构职能保障、馆藏资源满足等优势下,加之受“行业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提高公众素养的有效举措”“创新服务内容的重要手段”的综合影响,公共图书馆参与知识产权素养培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扮演担当者、新阵地、协作者等角色。未来,公共图书馆应通过以下路径来提升知识产权素养培育的影响力:以提高认识为前提,彰显行业属性;以馆藏资源为依托,重视团队建设;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完善培育体系;以多方协作为契机,完善相关机制。
  • 工作研究
    华东杰, 何东凝, 王雅慧
    图书馆. 2024, 0(9): 111-117.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员的工作满意度水平进行测量,同时对其人口学特征、职业情况、环境因素以及主观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学历等个人特征,职务、职称、进馆年限、从业经历等职业特征,以及主观幸福感都 显著影响公共图书馆员的工作满意度。
  • 专题:基层图书馆的本土发展与世界经验
    肖鹏, 王周宏
    图书馆. 2024, 0(9): 7-14.
    对于我国的基层图书馆事业发展而言,参考和借鉴世界的先行经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与城市图书馆、大型图书馆相比,基层图书馆在吸纳世界经验方面面临一些特殊的阻碍。文章系统回顾了我国图书馆界对世界基层图书馆经验的研究情况,考察了世界基层图书馆经验对本 土事业的影响,并就此指出,要更好地引入世界经验,促进我国基层图书馆高质量发展,需要考虑: 立足我国基层实际需求、深入理解他国经验背景、促进基层图书馆专业化、建立图书馆的长期主义。
  • 信息素养教育
    商宪丽, 张俊
    图书馆. 2024, 0(11): 67-74.
    志愿者赋能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推动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创新,为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提供可借鉴性启发。文章整体概括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融合公共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和志愿者及其发展特征,探析志愿者赋能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作用机理,并重构面向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志愿者服务场景,从需求明晰、队伍建设、教学支持、场景协作四个层面,揭示志愿者赋能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建议公共图书馆从适配、品牌、资源等方面创新与强化数字素养教育,改善社区数字素养教育效能,促进居民共享“数字红利”。
  •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研究
    唐璞妮
    图书馆. 2024, 0(9): 80-85.
    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链和价值链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对构建文旅新空间、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间生产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空间辩证的理论范式,为公共阅读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从空 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个维度,透过公共阅读空间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分析探究其空间 生产的逻辑,并提出探索多元空间表达、构建多重话语体系、促进多维价值阐释等发展路径。
  • 专题研究
    赵雪岩, 黄长伟, 彭焱
    图书馆. 2024, 0(11): 75-80.
    开放科学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与智库展开协同创新将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和提高其学科情报服务水平,面向智库建设需求,实现学科情报分析能力向支撑智库研究能力的转变,真正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大学学科发展,提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文章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等10所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与智库协同创新典型案例为样本,利用文献调研、网络调查及案例分析法,探究高校图书馆与智库协同创新的模式及具体实现路径。在开放科学环境下,探讨高校图书馆与智库协同创新问题,尝试建立一个开放安全、协同共享、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为推进图情机构与智库协同创新真正落地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 专题:基层图书馆的本土发展与世界经验
    石钰冰
    图书馆. 2024, 0(9): 37-44.
    德国拥有成熟而发达的图书馆体系,其基层图书馆在德国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德国将近一半的人口提供信息文化服务。文章运用网络调研法和文献分析法对德国基层图书馆的建设情况进行调研,从法律支撑、专业引领、援助基层、奖励先进四个维度归 纳德国基层图书馆的建设路径,最后得出对我国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启示,即着力建立行业专项援 助机制,持续进行业界标杆评选,充分发挥行业共同体引领作用,系统开展志愿服务培训。
  • 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陈弘, 李英杰, 赵李洋
    图书馆. 2024, 0(11): 24-33.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城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路径之一。当前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面临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两极分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亟需创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乏公共价值的问题。借助增长极理论、创新理论与公共价值理论,文章建构了数字智能技术助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框架,并对浙江省数字智能技术助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相关创新实践进行分析。据此提出三大行动逻辑:一是健全融合机制,突破农村地区数字智能技术发展的制度壁垒;二是创新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数字化助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新;三是促进价值共创,以合作生产方式重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价值基础。
  • 工作研究
    许梓文, 张新鹤
    图书馆. 2024, 0(11): 98-107.
    文章从信息生态的角度,对高校图书馆数字特藏信息生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究,构建高校图书馆数字特藏信息生态系统模型,并以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为实证研究对象,检验该模型在高校图书馆数字特藏建设和服务中的可用性。研究表明,数字特藏信息、数字特藏信息人和数字特藏信息内外部环境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高校图书馆数字特藏信息生态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应从整体层面规划布局,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加强信息资源汇集整合,提升信息环境关联协调,从而实现数字特藏高质量发展。